您好,365体育备用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财务 > 规划工作
规划工作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14-06-10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土资源局

二O一一年三月



阿坝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规划编制单位:   365体育备用网址

阿坝州国土资源局

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高跃进   365体育备用网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何世明   阿坝州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洪成明   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成  员:黄坤久   阿坝州林业局党委书记、副局长

杨富全   阿坝州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晓斌   阿坝州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马福全   阿坝州畜牧兽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廖世林   365体育备用网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规划编制组:

组  长:廖世林  

副组长:林晓明  黄寿全

成  员:赵金波  谭  波  唐  伟   周  刚  龚智成  杨  飞  谢思清  张大维  李  康

校  核:高泽沛  龙  静


目    录

1

第一章3

1.1 规划编制的目的3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3

1.3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的和意义3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5

第二章阿坝州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7

2.1 自然地理状况8

2.2 社会经济情况10

2.3 主要资源状况16

2.4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25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9

3.1 指导思想29

3.2 基本原则30

3.3 目标任务30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32

4.1 土地利用现状32

4.2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33

4.3 土地利用战略33

4.4 土地规划目标36

4.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6

4.6 土地利用分区38

4.7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44

4.8 重点项目用地安排46

4.9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措施47

第五章土地开发复垦规划51

5.1 耕地现状51

5.2 耕地保护51

5.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52

5.4 保障措施54

第六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56

6.1 阿坝州矿产资源特点56

6.2 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现状57

6.3 矿产资源、矿产品需求60

6.4 矿产资源规划主要目标62

6.5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63

6.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66

第七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76

7.1 水利发展现状评价76

7.3 水资源开发利用84

7.4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87

7.5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88

第八章其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91

8.1 高原湿地恢复与保护91

8.2 大渡河流域生态屏障型林业建设92

8.3 岷江上游森林恢复92

8.4 “三化”草地综合治理93



前   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一强一地二区”目标,实施好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好新阿坝,更好地统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州国民经济发展振兴,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编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二五”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二五”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是落实资源宏观调控和各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具有整体控制作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十二五”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安排既要保障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又必须符合资源保护布局安排。

近年来,全州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今后的几年中,还有很多资源开发项目要付诸实施,将占用大量的资源,资源占用和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这就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州情出发,坚持保护资源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成为统筹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方式从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制度,从辖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出发,对资源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协调各部门、各县各类资源利用的数量和布局,明确各类控制指标,初步确定资源保护、开发任务,阐明规划期内全州资源利用战略、明确保护与开发利用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对全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章 总 则


1.1 规划编制的目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的目的旨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构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总体框架。结合阿坝州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保障措施,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组织、有领导、有重点、有秩序地深入开展。

《规划》是推进阿坝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指导性规划文件,是各行业、各部门编制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推进,州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1.2 规划编制的范围

本规划编制的范围包括阿坝州行政管辖的13个县,规划总面积为8.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9.8万人。详见阿坝州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图。

1.3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阿坝州落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现了三方面的迫切要求: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阿坝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二是维护区域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三是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阿坝综合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

1. 维护藏区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阿坝州总人口中藏族、羌族、回族、汉族分别占55.8%、18.7%、3.3%和22.0%,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自然历史原因,阿坝州目前经济规模较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上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同时,阿坝州也是目前国际反华势力借助环境、民族、宗教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重点地区之一。通过落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道路,对于维护藏区稳定,增强地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意味着阿坝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将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为主题,改革一切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经济、生态、社会一体化协调的发展中,开创阿坝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谋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阿坝州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全州的经济结构中,传统产品、农副产品和原材料加工品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由于区位、自然、历史、经济等原因,阿坝州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要在区域分工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全面统筹,加快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换,迅速完成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高全州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开创全州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促进阿坝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4 规划编制的依据

1.4.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1)《风景名胜区条例》;

1.4.2 国家相关规划、计划及规章

(1)《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4.3 省、州相关规划、计划及规章

(1)《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阿坝州环境保护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3)《阿坝州土地利用总体“十二五”规划》;

(4)《阿坝州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

(5)《阿坝州畜牧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

(6)《阿坝州工业“十二五”规划》;

(7)《阿坝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8)《阿坝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

(9)《阿坝州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



第二章 阿坝州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


阿坝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西北缘交错接触带。处于东经100°30′~104°27′,北纬30°35′—34°19′之间,面积84242km2。北和西北与甘肃、青海交界,东和东南与绵阳、德阳、成都市相邻,南和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与甘孜州相连。阿坝州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个县,有31个镇,193个乡。州府设于马尔康镇。2010年末户籍总人口89.8人,其中:农业人口69.7人、非农业人口20.1万人。总人口中,藏族占56.6%,羌族占18.5%,回族占3.3%,汉族占21.4%,其他民族占0.2%。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阿坝州地表整体轮廓为典型的高原,地势高亢,高原由丘状高原面和切割山顶面组成。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河谷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山川呈北东至西南走向。州内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与东侧岷江出境处水平距离仅59公里,高差却达5470米。全州高原和山地峡谷约各占一半。阿坝州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九寨沟、黄龙和四姑娘山,红原、若尔盖草地及全国最大的高原沼泽,为著名的高原湿地保护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1400万千瓦,金矿、锂矿、石榴子石等矿产,在省内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些自然资源为阿坝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经济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9.4%和25.7%。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 地貌特征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属横断山地区北翼部分。是我国阶梯状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过渡地区,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总体上分为东南部高山峡谷区、西北部高原区两大单元。

1. 东南部高山峡谷区

东南部高山峡谷区大致分布于九寨沟县大录、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知木林、芦花至鹧鸪山、马尔康县梭磨河、金川县及壤塘县绰斯甲河(杜柯河)一线以南,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中、高山地带。区内有三大山脉:东南绵亘龙门山山脉西段,最高峰为九顶山;东北部横卧岷山山脉中南段,主峰为雪宝鼎;中南部耸峙邛崃山山脉,最高峰为四姑娘山。区内立体气候明显,是阿坝州的主要农业区,也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主要分布区。

2. 西北部高原区

位于东南部高山峡谷的西北部,海拔3500~4000m,丘状高原与山原地貌广布,属长江、黄河水系分水岭,嘎曲(白河)、墨曲(黑河)、贾曲自南向北注入黄河。区内高原波状起伏,丘陵之间分布有许多浅“U”形槽状沟谷,谷地宽阔。若尔盖县、红原县一带,地势宽阔平坦,曲流叉河环绕,沼泽湿地甚为发育,西北部高原区属严寒带、寒温带湿润性高原气候,分布有黑颈鹤、梅花鹿等国家保护动物。

2.1.2 气候特征

由于受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阿坝州形成冬半年(11-4月)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气温日差大,多阵性大风的特点,而夏半年(5-10月)水汽充沛,降水显著增多。明显地形成秋干夏湿、冬寒夏暖、雨热同季的高原季风气候特征。

全年平均气温8.2℃,气温自东南向西北并随海拔由低到高而相应降低。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寒湿润,年平均气温0.8~4.3℃。山原地带夏季温凉,冬春寒冷,干湿季明显,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阿坝州降水季节性明显,11月至次年4月降水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20%左右;5~10月为雨季,降水明显增多,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降水多为阵性,瞬间强度大,且多夜雨,占总量的60%以上,因此,在局部地方常出现山洪和泥石流。最多降水出现在高原与高山峡谷过渡地带的黑水、红原、马尔康一线,年降水均在700毫米以上。

阿坝州光照总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总辐射量大。多年平均总日照1566~2418小时,光能资源丰富。

2.1.3 水系特征

阿坝州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上游,是岷江水系的发源地,全州共有岷江、大渡河、嘉陵江、涪江、黄河等五大水系。境内有溪河530条,主要河流有黄河、岷江、白水江等。黄河流经本州的阿坝、若尔盖两县交界境域,境内流长126千米,其支流白河、黑河由南而北注入黄河;岷江源于松潘弓杠岭,向南流经松潘、茂县、汶川,境内全长341千米,支流黑水河、杂谷脑河,发源于中部山原,向东流入岷江;嘉陵江支流白水江源于九寨沟县西部,由西向东流过九寨沟县境,境内流长170千米;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由青海流经西部阿坝、马尔康、金川,境内流长310千米;梭磨河由红原南流,经马尔康至热足桥与大金川汇合,境内流长158千米;杜柯河流经壤塘,注入大金川,境内流长236千米。抚边河与沃日河横贯小金县,境内流长124千米。各河流流量丰沛,河床落差大,水流湍急,极富水力资源。

2.1.4 土壤类型

阿坝州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多样,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且多呈交错复合分布。全州土壤可划分为15个土类,其中冲积土、新积土、潮土分布在河谷地带;褐土、黄棕壤与黑色石灰土分布于岷江干支流海拔2100米以下;棕壤分布于海拔3100米以下;暗棕壤分布于3000~3500米的地带;山地棕壤土、山地暗棕壤土、棕色针叶林土、草甸土分布于3500米的森林地带;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3500~4000米范围;高山草甸土、高山荒漠土一般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1 基础设施状况

1.能源

阿坝州水能得天独厚,其理论蕴藏量1933万千瓦,可开发量1400万千瓦以上。2010年全州并网运行水电装机达238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36万千瓦,年发电量91.3亿度,增长1.6倍。

全州农村用能分为半农半牧区、牧区两大类型,其中:半农半牧区以薪柴为主要燃料,用于煮饭、取暖、煮猪食等,占全年生活用能的90%以上,全州年消耗薪柴98960万公斤-148440万公斤,相当于年消耗138-208万亩薪柴林年生长量,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牧区以牛粪为主要燃料,用于煮饭、取暖,占全年生活用能的90%以上,全州年消耗干牛粪约33.6万吨。从2003年起,阿坝州开始发展农村沼气,截止2010年底,建成可使用的沼气池为21865口,有效地解决了建设区农民的能源问题。

2.交通运输

阿坝州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航空运输为辅。2008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8485公里,其中国道893公里,省道1428公里,县道1849公里,乡道1343公里,专用道497公里,村道2475公里,公路等级以四级公路和等外级公路为主,占全州公路里程的77.70%。

全州公路所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表现为所处海拔高、地形条件差、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农村公路数量少,通行条件差,睛通雨阻现象比较突出。“5.12”地震使全州13个县的交通道路均遭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在中央、省、州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援建省市的鼎力援助下,通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阿坝州公路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邮电通讯

邮电通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实现了乡乡通电话,通信传输数字化,移动通信覆盖全州各县城、部分乡镇及重点旅游景区,互联网和高速宽带网络走进藏寨羌村。恢复重建通信基站1137个、光缆4889公里,通信能力超过震前水平。2010年末,固定电话机用户达11.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59.30万户,全州共有邮路29条,总长度2692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9条,总长度3039公里。

4.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阿坝州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的27.9%提高到2007年的30%,在21个市(州)中列15位。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05个百分点,即将迈入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受地震影响城镇化率下降至29.1%,灾后重建的迅速推进,使全州城镇化进程逐步迈入正常发展轨道。城镇体系结构初步合理,初步形成了以13个县城为中心、31个建制镇为重点、195个乡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结构体系。

2.2.2 人民生活

2010年,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兑现各类补贴1.86亿元,受益农牧民60万人次。实施“九大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9.4亿元,比上年增加26.9亿元,增长215.2%。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病区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有所增长,执政基础得到巩固,3.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州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741元,较上年增收675元,增长22.0%,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0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速居全省第一。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3.21亿元,增长51.7%;定期储蓄存款余额31.74亿元,增长22.7%。年末,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因灾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确保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和社会低保金100%发放。农村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供养。城镇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4.98万人享受了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55元。全年20.04万人纳入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提高到59元。

2.2.3 国民经济状况

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2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9.4%和25.7%。

1. 生态农牧业

全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48.01万亩,42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谁16个,创建地理标志产品2个,产地保护品牌2个。12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通过省级认定;全州特色水果基地达24.59万亩、优质蔬菜基地达22.9万亩、道地中药材基地达15.6万亩、青稞基地达15万亩;全州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75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5个、州级龙头企业13个;加工型企业63个,基地及营销型企业12个;年加工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个、上千万元的企业7个。2010年,全州粮食总产量达17.4万吨,与上年持平。油菜籽产量5077吨,比上年减少7%;蔬菜产量71.5万吨,比上年增加16.3万吨,增长29.5%;水果产量24.04万吨,比上年增长9.8%。肉类总产量10.02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奶类产量达10.8万吨,比上年增长1.7%

2. 工业

阿坝州拥有两大省级经济开发区,一是四川阿坝工业园区,二是成都—阿坝工业园区,两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形成了水电、铝、锂、硅、晶体新材料、电子磁材和盐化工等七大产业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2010年末,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户、资产346.18亿元,全州水电装机容量388万千瓦、发电量132.35亿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9亿元。

全州工业发展区域布局主要分为四大经济区:

1. 东南部经济区:位于汶川、理县、茂县三县,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具备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的能力。按照“城乡结合、率先跨越”的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化。

2. 东北部经济区:位于松潘、九寨沟、黑水三县,旅游资源富集、资源环境约束性强、基础设施较好。按照“旅游带动,迅速崛起”的思路,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区。

3. 西北部经济区:位于壤塘、阿坝、若尔盖、红原四县,该地区畜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能力较弱。按照“牦牛先导,跨越发展”的思路,打造最大牦牛产品加工区。

4. 西南部经济区:位于金川、小金、马尔康三县,该地区人力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的能力。按照“培育产业,奋力追赶”的思路,下大功夫培育特色产业。

阿坝州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围绕打造工业产品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三条龙”,延伸产业链,坚持走以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工业经济区。建立健全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形成规模,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电冶结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降低资源能耗,发展高载能工业;壮大旅游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高服务业比重。

3. 旅游业

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再尝民族人文景观”的旅游大格局,旅游业成为阿坝州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8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78亿元。

2.2.4 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2010年末,全州有大专院校1所,有专任教师383人,在校生6845人,当年招生2479人,当年毕业1946人;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专任教师295人,在校生3595人(含“9+3”州内学生136人);电大1所,在校生2458人;有小学校312所,专任教师5963人,在校生82292人;初级中学40所(含九年一贯制12所),专任教师1605人,在校生38762人;高中18所,专任教师1848人,在校生14022人;幼儿园57所,在园幼儿10813人。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分别为99.2%和101%。就读“9+3”藏区免费教育的学生6390人,全部免除学费,同时享受每学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

2010年末,全州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4个,文化站110个,公共图书馆9个。

2010年末,全州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12座,调频转播发射台36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3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75.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8%。

2010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41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0个,妇幼保健站14个,采供血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所14个,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及在职培训机构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026张,卫生技术人员342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65人,注册护士826人。

2.3 主要资源状况

2.3.1 土地资源

阿坝州幅员面积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高。全州土地总面积842.42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9.93公顷。其中:农用地788.3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3.58%;建设用地2.1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0.26%;未利用地51.91万公顷。

牧草地和林地是阿坝州的主要地类,因此,虽然阿坝州人均土地占有量较多,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仅有0.0865公顷。

2.3.2 水资源

阿坝州境内雪山起伏、草原辽阔、山高坡陡、江河密布、溪河纵横,自然落差大,水量充沛,但分配不均。全州共有溪河530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等于500平方公里的溪河就有54条。全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5.5亿立方米,加上各河流上游省、州外来客水50.5亿立方米,共计水资源总量为446亿立方米。

阿坝州河流径流年际变化不大,枯水径流变化小。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总量为374.9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475.3毫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47.52万立方米。通过同步期年径流系列频率分析计算,全州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径流的地区分布情况完全与降水一致,分布极不均匀。总的特点是:径流深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

全州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红原县、若尔盖县、阿坝县的草地及河谷平坝地区,多属松散堆积层空隙水。其地下水由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化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蓄水量约为20.6亿立方米,其中:红原县境内10.77亿立方米,若尔盖县境内7.15亿立方米,阿坝县境内2.68亿立方米。草地属地下水比较丰富的地区,其它地区属地下水贫水地区。

2.3.3 矿产资源

阿坝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9类20种,其中已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0种。州内优势矿产资源突出,主要有金、锂、铀、建材非金属矿产等,金矿居全省第一位,金矿资源主要有松潘-九寨沟金成矿带,若尔盖-壤塘金成矿带,被地质专家们称之为川甘陕“金三角”成矿区。阿坝州现已探明黄金金属储量138吨,占全省49%左右,随着地勘工作的不断深入,金矿储量还会有很大的增加;锂矿占全省第二位,主要分布在马尔康、金川境内,属丹巴-金川稀有金属成矿区的北部,且与国内紧缺的铌钽矿共生;铀矿产分布在若尔盖境内,是省内独有的核能资源。

阿坝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气候环境恶劣,矿山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

2.3.4 森林资源

阿坝州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22.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09.8万公顷,灌木林地179.8万公顷,各种经济林木2.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4亿立方米,生长着杉、松、桦、杨、栎等40多个珍贵树种。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天保工程前的21.3%提高到现在的24.2%。

阿坝州因地形、地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以亚高山暗针叶林为主的多种森林类型,其分布以海拔、坡向等在水平方向上由西北向东南呈规律性变化,大致以松潘、龙日坝、观音桥一线为界。其西北部森林类型和树种组成较为单一,向东南侧较为复杂多样。森林主要分布于各大山脉主山及大小山脊两侧。各大河流上游及支沟尾部较集中,尤其阴坡和半阴坡,是亚高山暗针叶林的集中分布地带。

2.3.5 植物资源

阿坝州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坝州有各类资源植物4000多种,为四川省资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分布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珙桐、银杏、独叶草、虫草、松口蘑(松茸)、红豆杉、岷江柏等。

阿坝州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全州有野生中药材165科、559属、1200余种,占四川省中药材品种的50%,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179种,年生长量8.5万吨,川贝母、虫草、红豆杉等名贵药材自古闻名。

2.3.6 动物资源

阿坝州野生动物组成复杂,尤以稀有动物和山地动物最为丰富,动物区系具备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物征。据统计,境内有脊椎动物557种。其中,兽类116种;鸟类338种;爬行类32种;两栖类23种;鱼类48种。

全州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92种,其中一级26种,二级66种。珍稀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梅花鹿、雪豹、牛羚、云豹、马麝、林麝;珍禽有黑颈鹤、绿尾虹雉、金雕、蓝马鸡、藏马鸡等。

2.3.7 畜牧业资源

阿坝州畜牧业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畜牧业自然条件和巨大的生产潜力。全州天然草地面积6782.9万亩,占总面积的53.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5784.4万亩;共划分为9个草地类29个组118个型,9个草地类即高山草甸草地类、亚高山草甸草地类、高寒沼泽草甸草地类、高寒灌木从草地类、山地灌木从草地类、疏林草甸草地类、干旱河谷类和付带草地类,植被以高山、亚高山草甸为主,草地饲用植物以禾本科牧草为主,菊科、莎草科等类杂类草次之,豆科牧草很少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草地主要集中成片分布在高原地貌区的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四县和山原地貌区所涉及的松潘、马尔康两县。

我州现代草原畜牧业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同时具有麦洼牦牛、藏系绵羊、三江黄牛、河曲马、汶川铜羊、阿坝驴等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方优良品种, 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1.65亿元(现行价),肉、奶产量分别达到10.02万吨和10.8万吨,较“十五”末分别增长33%和19.6%;全州牲畜存栏合计374.6万头(匹、只),各类牲畜出栏合计132.15万头(只);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我州农村牧区保持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贡献显著提高。

2.3.8 渔业资源

阿坝州分布的鱼类共有48种,主要有黄河高原鳅、似鲇高原鳅、重口裂腹鱼、松潘裸鲤、嘉陵裸裂尻鱼、骨唇黄河鱼、扁咽齿鱼、青石爬鮡、中华鮡和四川鮡,,短体副鳅、山鳅、墨曲高原鳅、麻尔柯河高原鳅、粗唇高原鳅、中华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长须裂腹鱼、大渡裸裂尻鱼、嘉陵裸裂尻鱼、四川华吸鳅、峨眉后平鳅、青石爬鮡和中华鮡、川陕哲罗鲑等。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四川省级保护鱼类10种,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15种。

近年来,由于水电工程的大量建设以及肆意捕捞,严重破坏了鱼类资源的增长,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此外,水质污染加重也是直接造成阿坝州渔业资源在逐步减少的原因之一。

2.3.9 湿地资源

阿坝州共有天然湿地面积51万公顷,包括大渡河、岷江、九寨沟湖泊群,若尔盖高原沼泽等大面积湿地,约占四川省湿地面积的25%,是四川省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区。其中“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定为33个重点保护区域之一,并列入了《中国保护湿地名录》。但目前湿地退化严重,水源涵养功能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一定破坏。

2.3.10 自然保护区

阿坝州森林、草地、湿地广布,是得天独厚的动物园和宝贵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

全州已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处,总面积228.5万公顷,占全州幅员面积的27%,其中:有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若尔盖辖曼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黄龙、白羊、勿角、白河、铁布、宝顶沟、米亚罗、草坡、曼则唐、三打古、南莫且、贡杠岭等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颈鹤、梅花鹿、猕猴、牛羚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92种(一级26种,二级66种);有岷江柏、红豆杉、紫果云杉等野生植物资源4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种,芳香油植物70种,淀粉植物37种,油脂植物80种,纤维植物79种,单宁植物68种),是四川省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各自然保护区概况详见表2-1,森林公园和风景区概况详见表2-2。


表2-1  阿坝州自然保护区一览表

保护区名称

行政

区域

面积

(ha)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级别

建立

时间

主管

部门

卧龙自然保护区

汶川县

200000

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自然生态系统

绝对、科研、生物圈保护区

国家级

1975

林业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县

64297.3

自然风景、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

世界遗产、天然风景区、生物圈

国家级

1978

林业

湿地自然保护区

若尔盖县

166570.6

湿地生态、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湿地、自然资源

国家级

1994

林业

四姑娘山保护区

小金县

56000

自然风景、珍稀动植物

天然风景区

国家级

1996

环保

铁布自然保护区

若尔盖县

20000

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梅花鹿)

省级

1963

林业

黄龙自然保护区

松潘县

55050.5

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

世界遗产、天然风景区、生物圈

省级

1983

林业

白羊自然保护区

松潘县

76710

大熊猫、雪豹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省级

1993

林业

勿角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县

36280.2

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自然生态

自然资源

省级

1993

林业

白河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县

16204.3

大熊猫、牛羚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省级

1963

林业

米亚罗自然保护区

理县

160731.7

自然生态、自然风景、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省级

1999

林业

宝顶沟自然保护区

茂县

89883.6

大熊猫、金丝猴、牛羚、豹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省级

1993

林业

草坡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汶川县

55612.1

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省级

2002

林业

曼则唐湿地保护区

阿坝县

165874

湿地生态及野生动植物

自然资源(湿地)

省级

2000

林业

南莫且湿地自然保护区

壤塘县

82834

湿地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自然资源(湿地)

州级

2002

林业

三打古自然保护区

黑水县

62300

冰川、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天然风景区

省级

2000

林业

贡杠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县、若尔盖县

147844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自然资源

省级

2009

林业

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的面积和

1456192.3

占国土面积17.3%





日干乔自然保护区

红原县

122400

湿地生态及野生动植物

自然资源(湿地)

州级

1999

林业

严波也则自然保护区

阿坝县

116870

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

自然资源、保护性景观

州级

2000

林业

竹厂沟自然保护区

金川县

46881

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

自然资源

州级

2000

林业

杜苟拉自然保护区

壤塘县

90847

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

自然资源

州级

2000

林业

岷江柏自然保护区

马尔康县

34600

岷江柏、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岷江柏)

州级

2000

林业

宅龙自然保护区

小金县

25070.9

猕猴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县级

2000

林业

喀哈尔乔湿地保护区

若尔盖县

222000

黑颈鹤等珍稀动物及其湿地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湿地)

县级

2003

林业

包座大熊猫梅花鹿紫果云杉保护区

若尔盖县

143847.7

大熊猫、四川梅花鹿、紫果云杉

自然资源

县级

2003

林业

松潘龙滴水大熊猫保护区

松潘县

25854.6

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

自然资源

县级

2004

林业

州、县级保护区的面积和

828371.2

占国土面积9.8%





全州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级4个,省级12个(宝顶沟正在申报国家级),州级5个,县级4个,总面积2284563.5ha占全州国土面积(8420000ha)27.13%

表2-2  阿坝州森林公园和风景区一览表

保护区名称

行政区域

面积(ha)

主要保护对象

类型

级别

建立

时间

主管

部门

全州森林公园统计

九寨沟国家森林公园

九寨沟县

60000

自然风景

国家公园

国家级

1995

林业

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小金县

14100

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风景

国家公园

国家级

2001

林业

茂县土地岭森林公园

茂县

1412

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风景

国家公园

省级

1998

林业

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

黑水县

44889

自然风景

国家公园

国家级

2003

林业

风景区

黑水卡龙沟风景区

黑水县

20898

自然风景

天然风景区

省级



梭磨大峡谷

马尔康县

116438.9

自然风景

天然风景区

县级




2.3.11 旅游资源

阿坝州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阿坝州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品位高、分布广、面积大、种类全。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名胜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四姑娘山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卧龙、若尔盖高原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克基土司官寨属国家级人文景点,藏羌民俗特色鲜明。

全州共有风景名胜区国家级3个,省级6个,州级4个,分别是:

国家级3个:

1.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被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面积651平方公里;2004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2.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列入“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2年7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总面积1340平方公里;2004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3.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50平方公里,2009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省级6个:卡龙沟,于1993年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叠溪—松坪沟,于1995年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米亚罗,于1995年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汶川草坡于2004年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江生态旅游区、九顶山风景名胜区也先后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

州级4个:壤塘香拉东吉圣山(苟拉山);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梭磨河谷;金川索乌山;金川观音桥,都是2001年批准列入州级风景名胜区。

阿坝州旅游资源分类表见表2-3。



表2-3  阿坝州旅游资源分类表

大类

基本类型

代表性景区(景点)

自然旅游资源

名山

四姑娘山、雪宝鼎、九顶山、夹金山、巴朗山、嘎达山、索乌山及墨尔多神山等

峡谷

丹云峡、岷江峡谷、米亚罗峡谷、棱磨河峡谷、上杜柯峡谷、纳摩久峡谷等

钙华景观

黄龙、卡龙沟、牟尼沟、嫩恩桑措等

蚀余景观

石头山、石菩萨、石蜡等

自然灾害遗迹

叠溪、松坪沟、周昌坪等

湖泊

九寨沟、二道海、黄龙、嫩恩桑措、麦多湖等

瀑布

诺日朗瀑布、扎嘎瀑布、珍珠滩瀑布、熊描海瀑布、转花池瀑布、金坡砷水瀑等

温泉

古尔沟、降扎、宝岩、卧龙等

河流

九曲黄河第一湾、岷江、大金川河等

冰川

打古冰川、雪宝鼎、石头山等

生物景观

高山森林景观

九寨沟、四姑娘山、索乌山、嫩恩桑措、卡龙沟、牟尼沟、卧龙、三江、米业罗、九顶山、杜苟拉甲则山、毕棚沟等

草原

红原大草原、若尔盖草原等

珍稀动物

大熊猫、川金丝猴、悔花鹿、黑颈鹤、绿尾虹雉、牛羚等

珍稀植物

珙桐、杜鹃花、领春木等

珍稀动植物保护地

卧龙、九寨沟、黄龙、白河、勿角、铁布、保顶、包座、辖曼、嫩恩桑措等

天象景观

日出

盘龙山、九顶山等

云霞

热尔大坝、雪山梁子、丹云峡等

雪景

九寨沟、雪宝鼎、三奥雪山、四姑娘山、牟尼沟等

人文旅游资源


古城及民居建筑

松潘古城、姜维城、叠溪古城等;桃坪羌寨、羌锋村、萝卜寨、黑虎寨、卓克基官寨、日斯满巴民居等

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及麦洼寺、观音庙、棒托寺、郎依寺、格尔登寺、索克藏寺、桑珠罗布林寺、查理寺等寺院

文化古迹

佳山石棺葬文化遗址、石纽刳儿坪、清乾隆御碑、乾隆打金川、东女国遗址等

红军长征遗迹

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会址,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卓木碉、卓克基红军树等


民俗风情

藏、羌民族风情(服饰、歌舞、节庆、饮食、礼仪、文艺及工艺等)

旅游商品

中药材(冬虫夏草、当归、党参、天麻、松贝、黄芪、雪茶等)、工艺纪念晶(藏羌刺绣、蝴蝶标本、奇石、根雕、编织品等)、民族食品(羊肉系列、牛肉系列、奶制品系列、洋芋系列、人参果系列、荞麦系列、玉米系列等

城乡风貌

松潘古城、川主寺镇、凤仪镇、马尔康镇、漳扎镇、威州镇、漩口镇等


2.4 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要将“一场两园十大工程”作为重大标志性工程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一强一地两区”奋斗目标。全州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5位。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具备国际化的信息服务和人才队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成为资源开发和转化的先进地区,电能有效转化率达40%以上,矿产品50%以上在州内加工生产,其他资源产业化水平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吸收州外资源进州加工并达到相当规模;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和富裕的模范区。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功能明显加强,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成为支撑,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2015年达到500亿元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8亿元、286亿元和176亿元。辖区内财政总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亿元。

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民族医药、高端商务、会展等领域重点培育、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按照省下达目标,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3.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0%,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7.9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26.2%和78%。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资源价格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市场监管能力和社会事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5年累计到位国内省外资金2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

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6%,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极大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基本稳定,食品和药品安全卫生有效保障,幸福满意度极大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成为民族团结、稳定富裕的模范地区。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见表2-4。


表2-4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2010年

实际

2015年目标

“十二五”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全州生产总值(亿元 )

132.8

500

28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14662

52748

26.5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6.7

50

24.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2.4

500

6.7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万美元)

856.3

3000

28.5

预期性

城镇化率(%)

31.3

40

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

预期性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6.5

7

年均提高0.1年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939

28314

12.2

约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3741

7857

16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

23.26

26.94

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1

3.9

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24.2

26.2

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1.016

0.864

-15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40.5

35

-2.87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8.06

20

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其中: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氨氮量(万吨)

二氧化硫量(SO2)(万吨)


0.89

0.07

0.41


1.0

0.1

1.0


2.4

7.4

19.5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9

7.9

——

约束性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为实现 “一强一地二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推进形成重点开发区为主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阿坝州又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建设区域,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巨大的责任,因此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任务异常艰巨。在国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下,面对全州加快发展的建设需求,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国家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阿坝”主题和实现“一强一地二区”的宏伟目标,坚持在资源开发中做到:一是生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资源;二是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三是资源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转;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五是党委政府主导资源开发,集体决策,从严管理。努力实现阿坝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2 基本原则

发展经济。从阿坝州实际出发,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资源潜力,形成并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统一的资源利用特色产业。

开源节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并超前进行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提高资源的可靠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市场配置。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集约利用”的要求,调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优化结构和布局,遵循价值规律,使资源开发利用适应市场变化。

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改革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

保护环境。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3.3 目标任务

1、确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到2015年,全州耕地保有量达到79000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3800公顷。完成开发复垦整理500公顷。

2、努力保证建设项目用地。到2015年,全州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24000公顷。重点解决牧民定居行动,大骨节病移民搬迁,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集中区用地。

3、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立足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全州新设置探矿权140个,采矿权15个。年产固体矿540万吨左右,矿业(含加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进行水电、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示范区建设,对毁损土地进行复垦和绿化,对矿渣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及时进行治理。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30610公顷。

4、加强地质环境工作。我州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已排查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点4190处,“十二五”期间,全州尚需治理或搬迁灾害点3717处;建立健全现有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申报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和理县毕棚沟省级地质公园。

5、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成全州各种资源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动态管理体系。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


4.1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全州土地总面积为8238332公顷。其中:

1. 农用地

全州农用地面积7711479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93.60%。

(1)耕地:总面积796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7%。

(2)园地:总面积14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8%。

(3)林地:总面积30913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52%。

(4)牧草地:总面积4481540公顷。

(5)其它农用地:总面积44306公顷。

2. 建设用地

全州建设用地面积19071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23%。

(1)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1981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15%。其中建制镇185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5.46%;农村居民点8274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69.06%;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1855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5.48%。

(2)交通水利用地:交通总面积66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8%。其中公路用地612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92.55%;民用机场201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用地面积的3.04%;水库水面212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用地面积的3.21%;水工建筑用地面积56公顷,占交通水利用地面积的0.85%。

(3)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和特殊用地4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1%。

3. 未利用地

全州未利用地面积507782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16%。

水域总面积571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9%。

滩涂沼泽用地面积79537公顷,占土总面积的0.97%。

自然保留地总面积371136公顷。

4.2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在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与世界的对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基础设施投入、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培育以内需为主的市场,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第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减少对国外资源能源市场的过度依赖;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尽快超越“先污染后治理”这一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这些新的战略的贯彻实施将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也将为包括阿坝州在内的能源和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4.3 土地利用战略

1. 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我州要以西部大开发为大背景,建设资源就地转化的先进地区为目标,优化产业用地结构。充分认识州内的产业用地特点,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将资源优势 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创造新的消费中心,合理安排商贸、居住、旅游、物流等用地。根据依托竞争优势、协调区域分工的原则,形成适应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2.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按照“一强一地二区”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工业用地效益。着眼于提高集聚规模效应、集约利用资源、培育新经济增长极和保护环境,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建设完善工业功能区,促进重点产业和新建项目相对集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区域空间功能定位、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空间布局。

加大区域统筹发展力度,东南部工业经济区要立足先发优势和区位优势,提升和壮大产业,保持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争取成为全省最大的电解铝、工业硅、磁材、锂盐等生产基地;东北部旅游经济区要在旅游二次创业中走在前列,成为世界旅游胜地,同时要在黄金、电解锰、山野菜加工、中药材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西北部畜牧业经济区要以发展现代牧业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畜产品深加工,实施产品名牌战略,培育一批优势畜产品加工企业;西南部综合经济区要在资源开发上下功夫,走水电、旅游、农业和矿产开发的路子,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

3.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合理规划工业用地

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功能区,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做到城镇规划与工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为工业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优化发展水电工业、高载能工业功能区,加快推进东南部工业经济区建设。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建设茂县产业园区、阿坝产业园区(汶川园区)、理县绿色产业园区、小金产业园区、阿坝产业园区(红原园区)、松潘工业园区。

加快制定工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预留新建工业功能区用地,适度超前建设路、水、电、气、通讯等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工业功能区土地用途管制。

4. 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

严格划定生态用地管制区域。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根据自然保护用地区、生态敏感用地区、生态公益林用地区、地质灾害高易发用地区、饮用水保护用地区、生态湿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用地区的分布和特点,明确划定禁止建设用地区和限制建设用地区。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红线绿心”工程,坚持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执行最严厉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

5. 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用地效益

通过山上往山下靠、分散到集中、农村到城镇、移民搬迁等多种形式,加大城镇、乡(镇)村用地整合力度。

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基地建设,整合土地利用,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按各基地性质,集中连片发展,形成生态循环的产业链。沿公路划定农产品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保护区,优先扶持公路经济基地建设。

4.4 土地规划目标

4.4.1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按照保护耕地的要求,2015年末阿坝州耕地保有量为79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必须达到63800公顷以上。

4.4.2 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和新增建设用地目标

至2015年末,全州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24000公顷以内,建设用地总量净增492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420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控制在61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25平方米/人以内。

规划期间占用农用地和耕地指标总量分别为4800公顷和2000公顷。

4.4.3 林地、园地、牧草地目标

规划期末,全州林地面积为3125400公顷。规划期间共增加林地面积34045公顷。

至规划期末,全州园地面积为13271公顷。规划期间共减少园地面积1309公顷。

规划期末,全州牧草地面积为4521968公顷。规划期内共增加牧草地面积40368公顷。

4.4.4 耕地补充目标

规划期间耕地补充目标为2170公顷。

4.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5.1 农用地结构调整

规划期间,通过对全州农用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优化调整,推进全州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加强农业生产基础与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全州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新农业发展。农用地调整的重心在于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加大耕地补充力度,整合成片耕地,加强耕地地力的建设,科学合理的调整林地园地的布局,着力进行洪涝、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和荒芜耕地的复垦利用。

至2015年末,全州农用地面积将增加69046公顷,占州域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升至94.44%,其中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9000公顷;为适应阿坝州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调整园地的种植规模和产出比,对一些低效园地进行还耕还林,规划期末全州园地面积减少至1309公顷;规划期间,除必要的建设占用林地外,严格控制各类用地占用林地,并因地制宜的补充部分林地以改善生态环境,全州林地面积调增至31254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增至37.94%;其他农用地降低至412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基期年的0.53%降至0.50%。

4.5.2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规划期间,是阿坝州实现“加快发展、富民惠民、和谐构建”三大任务的关键时期。阿坝州将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阿坝”的主题,激活生产要素,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富民惠民能力,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阿坝,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因此,全州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有较大程度的调整。

至2015年末,全州建设用地总规模从19071公顷增至24000公顷,净增建设用地规模4929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上升至0.29%。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并合理优化调整内部结构,城镇工矿面积由3707公顷增加至规划期末的61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例由30.94%增加至42.96%。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和农村人均用地需求量的综合考虑,确定阿坝州农村人均用地,到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中的比例由69.06%降低至57.04%,规划期间净减174公顷;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重从34.69%增加到34.82%,净增加面积1742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增加968公顷。

4.5.3 未利用土地结构调整

规划期内,未利用土地调整的主要去向一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为农用地,其二通过非农建设占用调整为建设用地。至2015年末,全州其他用地面积由507782公顷调整为2015年的433807公顷,共计减少739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8.23%降低至2015年的5.27%,全州土地利用率由基期年的91.77%提高至规划期末的94.73%。

4.6 土地利用分区

4.6.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根据阿坝州土地资源的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差异,将全州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并按照“促进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求,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指导各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东南部工业土地利用区。由汶川、理县、茂县3县组成的工业经济区,开发建设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具备较强聚集经济和人口的能力。要按照“城乡结合、率先跨越”的思路,加速推进工业化。

土地利用方向:本区域要以集约发展、提高发展水平为主,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业的发展层次,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减少资源消耗,针对高污染工业,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区域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加快阿坝州高载能工业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水电能源工业、高载能工业、天然药业为支柱产业,生态农业、矿产业、交通通信为基础产业,金融保险、中小企业、旅游业和科教产业为辅助产业,充分发挥靠近成都、绵阳、德阳又连接州内其它经济区域的区位优势,发展补缺经济,建成阿坝州工业布局重点地区,四川省水电能源重要基地,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短途旅游和羌族人文风情旅游区,全州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以经济重镇为点,交通干线为线,点线面集聚延伸,培育中心城市。土地利用方向以金融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旅游用地和高级都市工业用地为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都市型工业;继续推进工业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工业集聚、辐射能力。与此相对应,土地利用结构也应当相应调整优化,增加城市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减少建筑总量、降低容积率。另外,提高金融业、商业用地以及相关交通用地的比例,工业用地布局调整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用地类型;提高空间优化利用程度。

--东北部旅游用地区。由松潘、九寨沟、黑水3县组成的旅游经济区,旅游资源富集、资源环境约束性强、基础设施较好。

土地利用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在这过程中要坚持并加大重点生态农业用地建设。要按照“旅游带动,迅速崛起”的思路,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区。以旅游业、生态能源为主导产业,交通通信、生态农业、旅游商品加工和优势矿产开采业为基础产业,金融保险、文教卫生为辅助产业,建成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生物资源和旅游商品开发区,走出一条非工业化的产业升级路子。

--西北部畜牧用地区。由壤塘、阿坝、若尔盖、红原4县组成的畜牧业经济区,畜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能力较弱。

土地利用方向:该区域要以结合利用先天性地理资源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畜牧业,同时注重对畜牧养殖用地的保护,积极开展草原资源调查及生态监测,全面掌握草原的植物种类、植被盖度、可食牧草产量等。同时以草地生态保护为重点,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牧区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加大保护力度,加快棚圈建设,推进补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加快推进牧区电能利用,让牛粪回到草原,提高草原土壤肥力。

--西南部综合经济区。由金川、小金、马尔康3 县组成的综合经济区,人力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聚集人口的能力。

土地利用方向:要按照“培育产业,奋力追赶”的思路,下大功夫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水电能源、旅游业、餐饮宾馆、文化娱乐为主导,辅之以生态农业、矿产开发和生物资源开发,建成综合经济区。

4.6.2 阿坝州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管制规则

为合理布局全州土地资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对全州土地利用实施用途管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土地利用方向、主导用途及保护、管理措施相对一致性的原则,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及阿坝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以及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8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并制定其用途管制规则。

1. 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

规划面积:179899.25公顷。分布在除红原外的12个县,其中松潘、阿坝、茂县、小金、黑水等县基本农田数量较多。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管制规则:

本区耕地专用于粮食蔬菜生产,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不得轻意改变用途,非农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后办理耕地转用手续,经严格审批并领取《基本农田使用许可证》后方可使用,同时缴纳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发专项基金和基本农田开发基金。基本农田被批准占用的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适时补充,实现占补平衡;严禁在基本农田建窑、建坟、挖砂、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建立基本农田地力补偿制度,培肥地力,防止抛荒和粗放经营。加强保护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灌溉条件,增强抗灾能力。

2. 一般农业发展区

规划面积14900公顷,全州各县均有分布。

一般农业区主要管制规则:

本区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不得任意改变用途。建设占用耕地必须经严格审批,实行“造一用一”或“造二用一”的先造后用制度,保证全州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弃耕抛荒的,集体组织应收回经营权;建立专项基金鼓励集体和个人进行农田地块整理,提高耕地有效利用率;鼓励集体和个人加强对中低产田改造,开发宜耕后备资源。

3. 林业用地区

规划面积3125355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7.10%。全州各县均有分布,其中松潘县分布最多,红原县分布最少。

林业用地区主要管制规则:

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严禁非农建设占用水源涵养林和生态防护林区,不得在区内任意采石、取土;严禁滥砍滥伐,严格执行砍伐许可证制度,加强森林防护;鼓励通过水土综合整治,治理荒漠化,退耕还林等措施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深化林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 牧业用地区

面积4521968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3.68%。主要分布在阿坝、红原、若尔盖、壤塘和松潘等县。

用途管制规则:

牧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畜牧业生产使用;鼓励牧业用地区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其他用地,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控制牧业用地区内的牧草地开垦为其他农用地。开垦牧草地,必须以不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区内毁草采药、采矿、取土等活动;合理调整畜群结构,严禁超载过牧,防止和治理草原沙化。

5. 城镇发展区

城镇发展区是指在土地利用上以城镇功能为主导用途的区域,也是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区域。规划目标年2015年面积为2870公顷。

城镇用地区主要管制规则: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规划控制面积,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测算人均用地指标,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严禁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建设。确需占用一般农田,应办理法定各项手续,并在区外开发复垦质量符合要求、面积不小于所占面积的耕地;鼓励城镇用地内部挖潜,合理利用区内的闲置土地和废弃地;城镇建设布局应服从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的城镇建设规划。

6. 独立建设用地区

指现有独立采矿用地、新规划独立采矿用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区,主要是水利、矿产等用地。面积3230公顷。

独立建设用地区主要管制规则:

统一规划,按批准的用途依法使用土地,工矿用地区其主导用途应是工矿企业用地,不得进行变相的房地产经营;鼓励工矿用地内部挖潜,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闲置地;对占而未用的耕地,要限期复垦;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严格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准入制度。

7.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指已经依法认定的各种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历史文化价值且规模较大的区域。本区主要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卧龙熊猫保护基地、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景区、红原湿地保护区。面积425601.75公顷。分布在全州各县。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主要管制规则:

保护、美化环境是本区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区内土地按风景区规划使用,禁止破坏自然景观的一切行为,区内土地应充分合理利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严禁破坏区内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8.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本区指主要河流、湖泊及其泄洪滞洪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总面积57109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69%。本区主要包括岷江等河湖泄洪滞洪区。

本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该区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4.7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在规划期内,阿坝州坚持生态立州,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阿坝州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及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在规划期内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和高原湿地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社会。协调好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水电业、旅游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产业的关系,全力提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的数量、质量和成效。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

“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加强生态退耕后期管护,逐步建立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态退耕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支持封山育林、育草,鼓励荒坡地植树造林种草,提高区域水土涵养能力。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型、绿色屏障型、生态基因型、森林植被恢复型和紫坪铺水库多功能型生态林业区建设。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立项支持,稳定退耕还林,加大工程造林、治沙种草、退牧还草、造林试验示范、长防林建设等工作力度,努力使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6%以上,水土流失明显减缓,生态面貌显著改善,初步具备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雏形。

规划期间,阿坝州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将通过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增加和完善山体坡部的森林植被,以建立系统完善的水土保持林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林地生态保护功能,全面控制新的水土流失。

在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外,还将加强以下的管理和措施:

1.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

2. 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 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岷江及大渡河的污水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4. 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增效的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企业有害废水废气的排放。

4.8 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4.8.1 交通用地

铁路:成兰铁路、川青铁路、成都至西宁铁路等。

公路:受5.12地震影响的公路将全面修复通车。规划期内预计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7条,映秀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至壤塘至甘孜界、绵阳至九寨沟至甘肃界、汶川至九寨沟至甘肃界、川主寺至郎木寺、马尔康至阿坝至青海界高速公路、马尔康至小金至宝兴至雅安。规划期内,新建连接重点县和重要旅游公路;全州乡道等级率大幅提升,100%行政村通等级油路。全州的国省主干线公路、通达重点乡镇、主要景区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州际、县际出口路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航空港口:规划期内受5.12地震影响的九黄机场将得到修复性建设,完成阿坝红原机场的建设。

规划期间,全州陆、铁、空联运的客运、货运区域性枢纽初步建成,各县的客货运站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县间运输快速化,长途运输网络化,短途运输便捷化。

4.8.2 水利设施用地

重点加强重要干流防洪堤、城镇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进而形成牢固的防洪保护圈。

4.8.3 独立建设及其他项目用地

水电能源建设:建设装机容量150万千瓦足木足河梯级水电站、200万千瓦双江口水电站,42万千瓦毛尔盖水电站等。

采矿用地:阿坝州矿产资源品种丰富,储量大,是阿坝州最大的财富。在规划期内,新建二郎沟金矿、两河口金矿、壤塘县金木达-南木达金矿、黑水县锰矿等。

4.9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措施

1.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按照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强化对城乡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规划期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2000公顷以内。

(2)加强对农用地结构调整的引导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占补平衡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的义务。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

2.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按省的部署,建立全州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在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础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规划期内,全州新增建设用地5150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4800公顷,占用耕地2000公顷。至2015年末,全州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4000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1420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6100公顷。

3. 大力引导建设用地内涵挖潜

阿坝州城镇存量土地较少,但也要根据城镇远期发展用地的需求和城镇自身特色对存量土地进行远景规划,从根本上实现存量土地功能结构的转变。加大对城镇空闲、闲置用地的利用力度,在土地供应中加大存量用地的比例。

优化城镇用地内部结构,保障居住用地,控制生产用地,提高城镇绿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按照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依据城镇土地价值规律,通过城镇土地的置换来转变城镇土地使用功能。通过旧城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等措施调整城镇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转换城镇土地功能,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4. 健全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制

根据州内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分区域多尺度的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省、州级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标准。建立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评价体系和盘活利用的政策措施。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构作为年度计划指标下达和规划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

5.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6.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

健全和完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成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目标。

凡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市场运作,由土地管理部门通过土地市场实行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州、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出让年度计划,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拟订拟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地块的出让方案,报经州、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州、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对于工业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与相关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州、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土地估价结果和政府产业政策适时更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7.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建设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资料的准确性,为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地藉管理、综合统计、执法监察、建设项目预审、项目用地规划审查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性保障和支持。


第五章 土地开发复垦规划


5.1 耕地现状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由于地理条件差,耕地面积少,阿坝州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土地利用应实行外延增量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为阿坝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耕地资源保障。

阿坝州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加剧,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肥力下降。因此加强土地保护势在必行。全州耕地总面积796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7%,其中:水浇地556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99%;旱地7385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2.67%。

5.2 耕地保护

规划期间加强土地保护的措施如下:

1.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必须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对全州划定的6380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层层签订农田保护责任书,列入各级政府任期政绩考核内容,并保持该项措施的持续性。

2.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对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要采取有效的生物和工程措施,分期治理,并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改善生态环境。

3. 加强林地保护。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重点保护水源涵养林区、江河源头、两岸、生态重点区、脆弱区的公益林。

4. 开展土地整理复垦。通过田、路、林、电、水等综合整治,对零星、分散的耕地和宅基地进行归零并整,改善耕地生产条件。  

5. 实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制定相应的法规,禁止违法建设用地挤占土地,实施集约化利用,土地利用逐步进入可持续利用的良性循环。

5.3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阿坝州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土地利用应实行外延增量和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为阿坝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耕地资源保障。对耕地加以整理、开发、复垦,可新增耕地446公顷。

5.3.1 土地整理

1. 农用地整理

农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通过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山、水、田、林、路、村进行综合整治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及其它农用地面积的潜力。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2010年末,我州耕地面积79500公顷,全州2010年田坎面积为36500公顷,田坎系数高达0.31。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将零星耕地归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生产力、增加耕地面积。

在规划期间通过各种措施对耕地加以整理,可新增耕地179.2公顷。

2. 农村居民点整理

2010年末,全州农村居民点面积为8177.43公顷,农业人口为58.86万人(部分城镇人口属于“双栖人口”,因此采用农业人口测算人均用地面积),农业人均用地面积达132.95平方米。农村居民点布局凌乱,建设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预计阿坝州到2015年总人口农业人口为56.00万人,比2005年减少2.86万人。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手册》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控制在120.00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一部分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相挂钩周转用作其他建设项目的用地置换,剩余的可复垦为耕地。经测算,全州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节约147公顷的建设用地,按0.75的净耕地系数复垦为耕地,可新增耕地110.2公顷。

5.3.2 土地开发

我州土地开发则主要是指荒草地和滩涂开发,裸岩石砾地开发为耕地的难度极大。荒草地资源总面积为10613.75公顷,滩涂3795.36公顷。裸地面积301086.21公顷土地开发后备资源总量315495.32公顷,占未利用地总量的45.49%,开发潜力还相当大,预计新增耕地潜力为625.25公顷,“十二五”期间土地开发新增加耕地112公顷。

5.3.3 土地复垦

地震后,阿坝州境内存在着大量被震毁且无法再利用的建设用地,周围地质环境恶化,不宜再做建设用地,这部分建设用地可以复垦出来做为耕地。经测算,全州通过土地复垦新增加耕地约44.6公顷。

5.4 保障措施

1. 实施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共同责任

实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规划实施和管理负总责的长期目标责任制,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补充耕地的面积和质量、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评价经济成就的重要标准。

2. 建立有针对性的土地规划实施管理方案和动态监测机制

确定不同类型地区的乡(镇),作为动态监测点,长期连续监测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执行规划的情况,及时掌握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提高规划实施管理的效率。

3.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划、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严禁通过擅自改变规划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基本农田是土地用途管制的重中之重,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性措施。符合条件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国家重点项目,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按规定严格审批后办理农地转用手段,其补偿标准应高于普通耕地和其它类的土地。而地方性非农建设项目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

4. 加大耕地保护的财政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和管理,确保新增耕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全部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强化土地税费征收管理,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采取土地整理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方式,探索土地指标易地有偿调剂使用的政策,扩大耕地保护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和推广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使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享有获得耕地保护补贴的权利,增加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第六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6.1 阿坝州矿产资源特点

阿坝州矿产资源在省内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优势矿种突出、分布相对集中、采选冶条件性能较好等优势。

阿坝州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9类55种,其中已查明一定资源储量的矿种有20种,矿床及矿(化)点产地325处,其中有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10处,小型矿床36处。

阿坝州矿产资源有以下特点:

优势矿产资源突出。阿坝州主要的矿产有金、锂、铀、建材非金属矿产等,其中金矿、锂矿等省内占有重要地位。金矿已探明岩金东北寨、马脑壳、草地等矿床,及砂金漳腊金矿床,此4处均为大型矿床,全州内共探明金金属资源储量222吨,占全省黄金资源储量的二分之一,在本省各市州中居第一位。锂矿已发现可尔因东北、东南等2个大型矿床和3个中型矿床,共查明资源储量Li2O 20.48万吨,约占全省资源储量的六分之一,在本省各市州中居第二位,且伴生有国内紧缺的铌钽矿。钽(铌)矿已探明斯约武中型矿床。铀矿分布于若尔盖县境内,已探明2个小型矿床,资源量6000多吨,是省内独有的核能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中,石榴子石矿是省内唯一的,已探明1处大型矿床,资源储量1398.1万吨,水泥用灰岩已探获资源储量1.13亿吨,饰面用大理石已探明资源储量1239万立方米等,在省内均占有较大比例。其它资源潜力较大的矿种尚有泥炭、褐煤,以及温泉水、矿泉水等。

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已知岩金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川陕甘“金三角”成矿区的若尔盖、九寨沟、松潘等县境内,构成若尔盖—九寨沟成矿带,松潘东北寨—郎盖成矿带。稀有金属锂矿,及其伴生的铍、铌、钽矿则主要集中分布于金川县马尔康县接壤的可尔因地区及壤塘县斯约武地区,属丹巴—金川稀有金属成矿区的北部。石榴子石矿分布于汶川、理县的交界部位。大理石、花岗石饰面石材矿产,主要分布于小金县、汶川县境内。水泥用灰岩,则主要分布于汶川县、马尔康县,及九寨沟县。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条件较好。锂矿、铁矿等的采选冶技术性能较好,资源利用率高。饰面用石材,水泥用石灰岩,饮用矿泉水、温泉等,均属易采矿产。金矿除东北寨矿区原生矿为难选冶金矿石外,其余主要矿区氧化矿石选冶性能均较好。

6.2 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现状

6.2.1 矿产资源勘查

地质调查。阿坝州境内系统正规的地质调查,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仅限于沿州内主要河流两岸进行的小比例尺路线地质调查。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先后完成了全州境内的1∶20万各图幅的区域地质(含矿产)测量。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在一些重要的矿产成矿带(区),以及水利工程和风景区等,完成了1∶5万区域地质测量,涉及的1∶5万图幅有30幅,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例如,著名的若尔盖—九寨沟金矿成矿带,东北寨—郎盖金矿成矿带,壤塘—理县金矿成矿带的西北段,以及映秀、三江口水利工程区,九寨沟风景区和黄龙风景区等,均已有1∶5万区域地质测量成果。

矿产勘查。州内金矿资源的勘查,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在不停的进行,并且勘查效果显著,发现查明一批大中型矿床: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及东北寨金矿、漳腊砂金矿等大型矿床。锂矿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随即在各个集中分布区,对其进行了详细普查、详细矿点检查等地质勘查工作,个别矿床在80年代进行了地质勘探,发现5个大中型矿床,近年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对伴生铌钽矿进行地质勘查,发现以铌钽矿为主的中型矿床1处。州境内的其它主要矿产资源:铁矿、(铁)锰矿、硫铁矿、砷矿、白云母、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石榴子石、水泥用灰岩等,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在一些产地进行了详细地质普查、地质勘探等,饰面用大理石,饰面用花岗石、饮用矿泉水等,在上世纪80年代亦进行过勘查地质工作。

物探、化探及地质科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了1∶20万巴西幅、漳腊幅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化探扫面),发现并证实一批有价值的金异常。在一批有价值的金异常区带,开展了中—大比例尺的土壤金属量测量。省地矿局系统作了大量工作。四川省冶金地矿系统也作了不少工作:九寨沟—平武地区的1∶20万—1∶5万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面积近2000km2,松潘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4500km2,黑水地区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100km2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为配合川西北(阿坝州及甘孜州)的岩金找矿工作,省地矿系统、省冶金地矿系统,开展了一批多学科、多手段的金矿科研项目。有的项目列入国家黄金科技攻关的三级四级课题。主要的课题有“川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研究”,“西秦岭南部碳硅泥岩型金矿研究”等。各课题研究涉及的学科与方法有基础地质、遥感地质、物化探、数学地质等。对黑水锰矿也进行了地质科研工作。

灾害地质调查。2004年阿坝州国土资源局委托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化探队,作了全州1∶50万灾害地质调查。

6.2.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州内以黄金开发为龙头,矿业发展迅速。1997年黄金产量过万两, 2005年达到1200公斤,而在2006年达到1695.58公斤。2006年,全州共有矿山企业70家,矿山34处,从业人数1.3万人,年产固体矿产305万吨,液体矿产40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4亿元,利税总额1亿元。马脑壳金矿已建成年产黄金1.5吨矿山企业,草地金矿正向吨级矿山迈进,壤塘金木达金矿,以及若尔盖阿西金矿正向规模化矿山奋进。

6.2.3 矿业权

矿业权概况。2010年底,阿坝州境内探矿权证共163份,其中金矿探矿权证62份,锰矿27份,铜矿29份,地热2份等。涉及的探矿区面积3996km2,年度投入勘查费用共7757万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1.94万元。2010年底,全州共有采矿权70份,其中石榴石9份,硅石12份,石灰石13份等。

矿业权出让。阿坝州共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矿业权18起(不包括河道砂石),总价款4908万元。通过拍卖形式,出让探矿权3个,价款408万元。出让15个矿山(不含河道砂石)的采矿权,价款4500余万元,其中铁矿采矿权1个,价款4043万元,创下州矿业权出让最高记录;非金属矿山采矿权14个,价款近500万元。

6.3 矿产资源、矿产品需求

6.3.1 矿产资源保证程度

有保证矿种。根据已探明资源储量,阿坝州境内的金矿、锂矿、铁矿、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石英岩、石榴子石矿、饰面大理石和饰面花岗石等8种矿产,属有保证的矿种;按当前生产能力及2010年预计产量,可以满足30年以上的需要。

金矿:2010年,全州有2个大型矿山、2个小型矿山生产。2010年共采矿石67.4万吨,产黄金1695公斤。2010年,全州保有资源储量200吨,总体上保证程度较高,但马脑壳金矿由于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不够,近期利用的氧化矿石资源有限,已成为资源危机矿山。

锂矿:2010年全州2个矿山开采矿石21万吨。全州保有资源储量5000万吨,属有保证矿种。

基本保证矿种。已探明一定资源量,资源增长潜力大,只要加强地质勘查,可以满足持续开发利用的矿种,划归基本保证的矿种,阿坝州境内属此类的有锰矿、铁锰矿、饮用矿泉水和热泉等。

不能保证矿种。已查明的资源储量少,或未作过正规地质勘查工作的矿种,为不能保证的矿种,包括煤矿、砖瓦用的页岩和粘土等。

铜矿、压电水晶矿、熔炼水晶矿、稀土金属矿、白云母矿、硫铁矿等,未作保证程度分类。

6.3.2 矿产品供需趋势

金矿:主产品黄金,用于尖端科技设备原材料、工艺饰品、国际贸易结算等。黄金作为硬通货,其储备量代表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需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国内需求量很大,销售渠道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其次是上海黄金交易所。近二十年国内外黄金价格持续攀升,需求旺盛。

锂矿:主产品金属锂,锂盐。在冶金工业中用于合金,脱氧剂,在化工中用于多用途高级润滑油,另外在原子核能、卫星、火箭、潜艇上亦有多种用途。国内锂矿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等。锂及伴生的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的冶炼加工企业,主要在新疆(产量约占全国的三成)、四川、宁夏、湖南等省区。

主要工业产品的原料矿产: “十二五”期间,阿坝州高载能工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主要产品硅铁合金、硅锰合金、电解铝、电解锰、电石、工业硅、锂盐等的产量,将有大幅增加,随之对煤、电、铁、锰、铝、硅质原料等的需求量,将保持稳定增加。州内铁矿资源有保证,应扩大生产能力。锰矿目前来源于州内外供应,州内锰矿虽有一定资源,但主要是难利用矿石,应解决利用问题。冶金用石英岩,州内有资源,可以供应。铝矿、工业用煤来源于州外,易于解决。

建材非金属矿产: “十二五”期间,阿坝州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城镇建设,道路、水利工程等的投入日益增加,建材产品的需用量将增大,这将带动水泥用灰岩、水泥用砂、砖瓦用页岩等的需求增加。阿坝州境内的饰面用大理石和饰面用花岗石,质地优良,市场前景乐观,有待大力开发。

饮用矿泉水、热(温)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为饮用矿泉水及热(温)泉的开发及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阿坝州有一定的饮用矿泉水、热(温)泉资源,目前已开发了“九寨沟”、“雪山”、“神峰”等多品牌的矿泉水。

6.4 矿产资源规划主要目标

2015年目标。基础地质调查、主要矿产地质勘查有重要进展。力争全部完成州境内的1∶25万区域地质测量。主要矿产资源量、基础储量有较大增加。重要城镇的城市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等,基本完成。

矿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小型矿山企业数量合理,建成一批大中型矿山骨干企业或矿业集团,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矿山企业格局。矿山“三率”指标进一步改善。矿石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进一步提高,矿山“三废”治理进一步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0%。矿产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高效的矿政管理体系得到完善。

建立完善的矿业权市场。进一步坚持完善全面执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产勘查分类目标,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矿产产量、地质调查与勘查、“三率”及矿业权主要指标:主要矿产品的产量,到2015年,年产黄金3000kg,锂矿石产量37万吨,铁矿石46万吨,水泥用灰岩300万吨等,总矿石产量543万吨。实现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产值80亿元。

矿山“三率”指标, 2015年比2010年,回采率上升1—5%,贫化率下降1—5%,选矿回收率上升1—5%。

到2015年,证实大中型矿床(区):金矿8处,锰矿2处,稀有金属矿3处;资源量加基础储量:金120吨,锰矿石1100万吨,铌钽矿(Nb2O5+Ta2O5)3500吨。

矿业权指标,到2015年由州、县审批并颁发采矿证的数量应控制在80—90份,采矿区范围面积控制在20km2。矿业权的设置、投放市场,应据州经济建设的进展情况,分期分批进行。

6.5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6.5.1 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1. 基础地质调查

开展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城镇、重大工程地区的1∶5万水文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加强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质遗迹和灾害地质调查。

2.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

通过成矿元素的化探数据综合研究,预测川西北地区金资源量在500吨以上,松潘—平武地区锰矿资源量3.2亿吨。

松潘县四望堡锰成矿区:已查明锰矿资源量445万吨(共生铁矿1201万吨)。

南木达—刷金寺金矿成矿带:面积6175km2。该区为壤塘—理县金矿成矿带之主体部分。岩金产地7处,其中中型、小型矿床各1处,砂金产地1处(小型矿床)。金资源量储量10.63吨。

3. 矿产重点规划勘查区、重要矿产勘查

重要矿产资源勘查矿区有:若尔盖县阿细龙曲金矿、红原县新康猫金矿及刷经寺金矿、黑水县徐古锰矿及下口锰矿、松潘县四望堡锰矿等。

4. 危机矿山资源勘查

九寨沟县马脑壳金矿,为严重资源危机矿山,安排2006—2010年开展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开展深部资源勘查,共(伴)生矿产综合勘查与尾矿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6.5.2 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系非国家投资的矿产勘查。本规划共划分鼓励勘查区9片,限制勘查区4片,禁止勘查区5片。

1. 鼓励勘查的矿种及区域

若尔盖县邛莫金矿规划区:面积626 km2。属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之一部份。检查评价其中3个即获得近30吨金资源量(州内仅占小部份)。矿床类型为碳硅泥岩型金(铀)矿床,常伴生铜钼矿化。

九寨沟县马脑壳—草地金矿规划区:面积2420 km2。探明金资源量56吨以上。

松潘县东北寨—郎盖金矿规划区:面积1176km2。探明金资源量67t(其中砂金为10.6t)。

黑水县徐古—下口锰矿规划区:面积877 km2。探明锰矿资源量295万吨。

马尔康县—金川县可尔因稀有金属矿规划区:面积1557 km2。共探明Li2O资源量20.48万吨,及伴生的BeO 6947吨、Nb2O5 972吨、Ta2O5 547吨。

小金县潘安金矿、建材矿产规划区:面积326 km2。探明大理石资源量1239万立方米。

壤塘县金木达—南木达金矿规划区:面积1537km2。共探明金资源储量10.634吨(其中砂金134kg)。

壤塘县斯约武铌钽矿规划区:面积320km2。探明资源量:Ta2O5469吨,Nb2O5 318吨。

汶川县铁矿、石榴子石矿规划区:面积267km2。探明资源储量1398万吨。

2. 限制勘查的矿种及区域

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保护区:位于九寨沟县和松潘县。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和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区:位于汶川县和小金县。

若尔盖县巴西—阿细龙曲金矿规划区:位于若尔盖县东北,面积1356 km2

理县—汶川县建材矿产规划区:位于汶川、理县,面积1292 km2

3. 禁止勘查的矿种及区域

禁止勘查矿种:可耕地的砖瓦用粘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泥炭,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禁止勘查的其它矿种。

禁止勘查区: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若尔盖红原湿地保护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茂县九顶山风景区。

禁止勘查的地区还包括:军事禁区;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区和城镇规划区;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和工程设施、重要公路两侧及城镇市政工程附近一定距离内;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核心区。

6.6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6.6.1 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

按照矿产资源开发与资源状况和市场相适应的原则,提出阿坝州鼓励、限制、禁止、允许开采矿种,并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

1. 鼓励、限制、禁止开采的矿种

鼓励开采的矿种。鼓励开发资源丰富、市场前景较好、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矿种,主要是金、锂、铁、锰、水泥用灰岩、水泥用页岩、硅石、饰面石材(大理石、花岗石)、饮用天然矿泉水、医疗热矿泉水等。鼓励矿山企业开展微细浸染型金矿(以东北寨金矿为代表)的矿石选冶技术攻关,为其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限制开采的矿种。限制开发资源丰富,但市场供大于求的矿种,限制开发资源短缺、经济效益差,开发利用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矿种,包括烟煤、硫铁矿等;限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江河湖两岸及公路两侧一定距离内开采破坏地质生态环境的矿产。

禁止开采的矿种。禁止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的泥炭、耕地砖瓦用粘土矿。

2. 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

根据全州矿产资源情况及现有矿山生产能力,依照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及供需平衡原则,对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进行调控。到2015年,矿石总产量540万吨,其中金矿石118万吨,黄金3000公斤,锂矿石37万吨,水泥用灰岩305万吨。

6.6.2 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根据阿坝州“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分类指导,结合本州矿产资源条件,划定4个矿业开发区。

1. 东北部矿业开发区

由九寨沟、松潘、黑水3县组成,逐步建立以九寨沟县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松潘县东北寨金矿为中心的黄金生产基地。

2. 西北部矿业开发区

由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4县组成,重点加强对若尔盖县阿细龙曲金矿、红原县新康猫金矿及刷经寺金矿、壤塘县金木达及南木达金矿、斯约武钽铌矿等的勘查。

3. 东南部矿业开发区

由汶川、理县、茂县3县组成,为州工业经济区,重点发展汶川石材基地,漩口水泥及水泥制品基地和硅铁合金、硅锰合金、电解铝、电解锰等高载能工业。

4. 西南部矿业开发区

由金川、小金、马尔康3县组成,马尔康、金川是我国第二个锂辉石生产基地,要扩大矿山生产规模,提高锂、铍、铌、钽的综合利用水平,禁止或限制锂矿粗加工产品输出州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原料基地。

6.6.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

1. 开采规划分区

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将州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划分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实行分类管理。

在阿坝州境内,划分出12个鼓励开采区、4个限制开采区、4个禁止开采区。

鼓励开采规划区:

若尔盖县邛莫金矿规划区;九寨沟县马脑壳金矿规划区;九寨沟县草地金矿规划区;松潘县东北寨金矿规划区;红原县新康猫金矿规划区;黑水县锰矿规划区;马尔康县—金川县稀有金属矿规划区;小金县潘安金矿、建材矿产规划区;壤塘县金木达—南木达金矿规划区;壤塘县斯约武铌钽矿规划区;汶川县铁矿、石榴子石矿规划区;松潘县火烧桥锰矿规划区。

限制开采规划区:

若尔盖县巴西—阿细龙曲金矿规划区;松潘县黄龙—四望堡金矿、锰矿规划区;理县—汶川县建材矿产规划区;汶川县漩口石灰岩矿规划区。

禁止开采规划区:

若尔盖—红原泥炭矿规划区;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规划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规划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规划区。

其它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采矿活动。

2. 采矿权数量控制

结合全州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情况,到2015年,州、县审批并颁发采矿权的数量应控制在80—90份。州、县国土资源局颁发的采矿权证,主要限于非金属矿产的中小型矿区,但矿山规模应达到小型矿山。

3. 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控制

阿坝州境内主要矿产的重要矿区,其矿山开采规模,应与矿床规模相适应:金矿、锂矿、铁矿、水泥用灰岩、饰面大理石、饰面花岗石、水晶及云母等矿种的主要矿区可设立矿山最低开采规模。

6.6.4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按照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市场导向、科技兴矿的要求,结合阿坝州的矿产资源特点和矿业开发条件,以及国家、省、州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提高矿业集中度,增强矿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1. 调整采矿规模结构

坚持开采规模与储量相适应的原则。从保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等目的出发,对小型矿山企业数量适当加以控制。关闭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资源不清、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破坏大、效益差的小型矿山和禁采区内的矿山,重点是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及旅游公路沿线两侧,对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影响破坏较大的小型矿山企业。

2. 改善产品结构

稳定发展以金矿为龙头的金属矿产采选业及其延伸产业。提高黄金、铁精粉、锂精矿、硅铁合金、硅锰合金、电解锰、电解铝等的生产能力。

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加大锂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发展锂加工产品,禁止或限制锂精矿粉出州,现有矿山通过技改,提高锂的回收率和精矿品位,综合回收锂辉石矿中的铌、钽矿,生产钽、铌精矿粉;通过投资建厂、引进生产厂家,获取深加工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优化矿业技术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适用的采选冶的精深加工技术,逐步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工艺和方法,改造、提升传统矿业,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6.6.5 地质环境保护

1. 现状与目标

阿坝州境内,目前只有两个大型规模露采矿山(马脑壳、草地金矿),其余40余座矿山均为小型规模。汶川县境内20余处小型坑采煤矿,九环线公路两侧的小型矿山,小金县境内的大理石矿山等已关闭。

到2015年,州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应取得明显成效,治理率达到15%,矿山“三废”治理达到国家标准。实现马脑壳金矿、金木达金矿、威州铁矿、马尔康锂矿及金川观音桥锂矿等矿山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治理、草地金矿泥石流(矿渣堆积引发)治理及一批重点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对已关闭矿山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系统调查,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程),防止矿山重新启动。对新建、扩建矿山要做到采矿与环保协同发展。到2020年,州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矿山治理率达到20%,无重大矿山环境破坏事故及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公园建设,启动黑水达古冰川地质公园,毕棚沟地质公园建设。

2. 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因素

(1)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制约,与矿山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当地的气候、大气降水及其排泄条件;人类的生产、社会活动等有关。主要的地质灾害有:

泥石流。阿坝州境内最主要地质灾害。矿石矿渣堆积,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滑坡。州内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塌陷。露天采场、地下坑道,易引发的灾害。

(2)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因素

露天采矿、地下采矿,对环境影响的形式、程度不尽相同。采矿废弃物的堆积,矿石加工选冶流程等,均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因素。

植被毁损,水土流失。露天采坑、地下采矿坑(井)口及附近,会造成面积大小不等的树木(林)植被毁损,及土壤的破坏。

采矿废弃物堆积。采矿作业中,产生(较)大量的废石、矸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形成堆积体,占据土地,损毁植被,并可能引发泥石流。

含有害有毒物质的废水废液。矿石加工、选矿、冶炼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液,特别是氰化法堆浸金矿产生含氰化物残留的有毒废液。

地下采坑冒顶,巷道穿过含水层及含水构造破碎带,引发地表开裂塌陷,渗水透水。露天采矿坑边坡垮塌,引发滑坡,矿山生产中产生噪声、粉尘等。

3. 生产矿山的环境保护

(1)重点环境保护矿山

“十二五”期间,对州内一批正生产的矿山,进行重点环境保护工作(程)。

列入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采矿迹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矿山,有马脑壳金矿、威州铁矿、金川观音桥锂矿、马尔康锂矿、金木达金矿等。草地金矿山泥石流防治,已列入州《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目录。

其它矿山有小金董家沟金矿、理县危关硅矿,以及灰岩矿山:白云顶矿山、狮子山矿山、马腰岗矿山等。

(2)环境保护措施

泥石流防治。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强矿渣堆场管理,修建排水沟渠,建筑挡砂坝(墙)。科学规划选择堆场位置。

规范矿渣、矿石的堆置,综合利用。对矿渣矸石堆积体的几何形态,进行必要的规范、控制。按矿山开采方案选择堆场。开展矿渣矸石的综合利用,减少堆积物的数量及体积。处理废水(液),作到达标排放。

加强采矿作业监测。监测矿山地表及附近微地貌变化,地面开裂及塌陷、巷(坑)道的涌水渗水等情况。加强巷道、采坑边坡管理,减少冒项、边坡垮塌,减少粉尘,降低噪声。

4. 关闭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

“十二五”期间,对州内已关闭或停产的矿山,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调查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在系统、准确了解各个矿山生态环境现状的条件下,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落实具体治理目标。

对矿山的废石堆、矸石堆,进行处置。对矿坑(井)口进行永久性封闭,处理、回填主要采矿巷道、采空区。处理采矿坑、巷。对采坑采用回填或其它方式处理,清理坑(井)口周边。进行复垦、植树种草。

5. 新建、扩建矿山的环境保护

新建、扩建矿山应按有关部门批准的矿山建设设计(方案)进行。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应与矿山其它基本建设同步进行。矿山应有环境保护设计(方案),并严格执行。认真执行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设计。

采选冶工艺技术、设备等要适应环境保护要求。矿山“三废”处理达到相应标准,禁止不达标排放。矿石、矿渣堆置处理,应满足相关要求。

6.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监督管理

坚决执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要加强对辖区内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监督管理,提高大家对矿山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而努力。

进一步掌握矿山环境与保护现状。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州内正生产矿山、已关闭或停产矿山及新建、扩建矿山的矿山环境、治理现状调查。对存在问题的矿山限期进行整改。

建立、执行矿山环境保护规章。建立、执行矿山环境保护现状年检制度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生产矿山必须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矿山环境年度监测报告并接受检查。建立健全重点矿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责任制度,坚决停止可能诱发重大地质灾害的采矿活动。严格执行矿山闭坑审批制度,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关闭矿山报告,完成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或者缴清相应费用。对已闭坑和无主矿山,州内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投资进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矿山,采取政府扶持和企业分担等方式,合力作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6.6.6 保障措施

1.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完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确保矿产资源管理职能的全面到位,构建矿产资源综合管理新体制。

2. 改善矿业发展的经济环境

为实施规划提供资金保障。拓展投融资途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财政支持,充分利用省地质勘查基金。

3. 加强矿业权市场的建设和监管

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重点建设政府垄断的矿业权一级市场,规范评估机构等的行为。按照法定程序对矿业权进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

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逐步加大对矿业开发的科技投入。进行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给予政策优惠和成果奖励。推进矿产品从原矿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5. 切实做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化监督管理,认真执行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加大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投入力度,在规划期内,使全州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7.1 水利发展现状评价

7.1.1水利设施

截至2010年末,全州已建各类水利设施8020处,总蓄引提水能力1.6亿m3,耕地有效灌面27.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16.5%

在各类水利设施中,已建设各类引水渠堰1899条,现状多年平均供水能力9715万m3,区内以小型引水渠堰为主;州内已建提水工程339处,全部为小型,现状年提水能力1047万m3。此外,区内还有其它山区微型水利设施283处,供水能力45万m3

7.1.2 牧区水利

阿坝州牧区灌溉饲草料地由于缺乏大量资金投入,且由于草地类型绝大多数为高寒草原及山地草原类型,受自然条件限制,产草量有限,截至2010年底全州灌溉饲草料地14处,灌溉面积为2.98万亩,仅占草地面积6724万亩的0.044%。

7.1.3 农村电力

到2010年底全州已建2.5万千瓦以下的农村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15万kw,仅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6.10%,占全州水电总装机的25.67%,完成发电量50多亿kw.h,占全州发电量的38.67%。正在开发小水电65个,装机容量88万千瓦;有一定开发价值小流域水电装机65万千瓦。全州13个县(办小水电),乡(镇)通电率为99.7%,村通电率97.3%,户通电率92.86%。

7.1.4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阿坝州是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阿坝州水土流失类型为水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阿坝、红原、若尔盖。根据2002年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公告,全州水土保持流失数据为3.96万km2,“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69万km2,现阿坝州地震后水土流失面积达4.65万km2,年均土壤流失量近2948万t,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州幅员面积的55%。其中剧烈侵蚀面积7440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6%;强度侵蚀面积218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7%;中度侵蚀面积1069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23%;轻度侵蚀面积6510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4%。

阿坝州除部分县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长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外,生态项目较少,投入较低。水土保持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阿坝州的水土流失治理投入较少,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较为滞后。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阿坝州“长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投入了13个县,4151.4万元(中央和省级4041.76万元,州县112.64万元),治理小流域3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44平方公里和生态修复面积888.79平方公里。

7.2 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按照阿坝州不同的区域特点和城镇与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不同要求,确定水利建设重点。一是重点提升沿河城镇防洪能力及重点地区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和广大农牧区的抗旱能力;二是加强城镇节水和治污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三是农村水利重点提高农牧民饮水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加快节水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四是抓紧新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解决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供水;五是加快牧区水利建设步伐,建成一批优质牧区饲草地基地;六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七是不断提高行业能力建设。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布局、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条件及利用现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四川省政府批复的《四川省水资源开发总体规划报告》,并结合近年来具体情况,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进行布局。在分析各分区特点后,将阿坝州按水系分为四个较大的分区确定各分区布局,即长江流域岷江区、嘉陵江区、大渡河区,黄河流域白黑河区。阿坝州“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总体布局如下:

7.2.1 长江流域岷江区

长江流域岷江区除包括岷江干流外,主要的河流还有黑水河、杂谷脑河、渔子溪河、寿溪河等,涵盖松潘、黑水、理县、汶川、茂县等县的部分或全部区域。流域面积2.3037万km2,占阿坝州总面积的27.36%,境内干流河长341km,落差2800m,平均比降8.2‰,州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452 m3/s。

岷江流域在茂县以上属松潘高原,地势高亢,海拔高程3000-4000m。茂县以下为高山区,河道穿行于海拔高程1000-3000m的崇山峻岭之中,峡谷深邃,滩多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33.35万kw,可开发量为281.71万kw。岷江水系水能开发条件较好。岷江水系年平均气温在11℃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mm以下,以茂县最少仅493mm,最多降水中心在汶川县漩口(水文站资料)为1327.6mm,在同一地区,年际间的振幅变化很大,最多年是最少年的1.4-1.9倍。该水系人口相对集中,耕地集中,又是阿坝州的工业区,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大,但由于多年造成的严重砍伐,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泥石流灾害日趋严重,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并在逐年加剧,使本已经有限的水资源更显加枯竭,是我省应首先解决和重点保护水源的地区。境内经济来源主要以水电为龙头,带动了一大批高耗能工业、一般工业、乡镇工业等。农业以粮食为主,耕地47.6544万亩,全属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等,产量一般;经济林木方面主要出产苹果、花椒、核桃等。

该区农业灌溉缺水严重,要利用区域的耕地及光热资源建成优质特色粮食产业带、特色水果生产基地。因此该区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提等中小型为主、微型为辅的多种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解决城乡供水安全及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问题。规划新建茂县凤南土、黑水西尔芦色、松潘坪江红燕水利工程等为骨干工程及牧区饲草地灌溉工程,配合众多的小型引水工程,组成 “蓄、引、提”结合的水利供水网络,保证城乡生活、生产供水。在骨干水源工程无法解决的高山、或二半山区增建必要的小型、微型水利设施,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牧区草场灌溉问题。同时该区应积极发展支流的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防洪方面应采用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在重点河段修建堤防,疏导河床,理顺河势,增加断面行洪能力,提高河道的自身抗洪能力。确保沿河各县城、重要集镇的防洪安全。

受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流域地形及气候的影响,该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应当努力调整农、林、牧结构,扩大林草植被,搞好植树造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护岸、护坡林。加快牧区水利投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7.2.2 长江流域嘉陵江区

嘉陵江区包括白龙江、白水江、求吉河、涪江、白草河、土门河等,涵盖若尔盖、九寨沟、松潘、茂县等县的部分区域,流域面积1.0828万 km2,占阿坝州总面积的12.86%。

白龙江州境内河道长68km,流域面积1216 km2,州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8.65 m3/s,平均比降6.24‰。白水江在州境内河道长195km。流域面积5277km2,平均比降10‰,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72.4 m3/s,落差2850m,水能蕴藏量53.7万kw。涪江河长697km,流域面积35982km2(阿坝州境内2242km2),河口平均流量550m3/s,总落差3730m,水能蕴藏量223.2万kw。其中州境内河道长63km,平均比降41.3 ‰,州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35.5 m3/s。

嘉陵江水系上游支流在州境内分布较广,自州境内东北部至东部的若尔盖、九寨沟、松潘、茂县部分地区均有支流产生。由于地域跨度大,各流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差异也大。东北部的若尔盖属白龙江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比降小,总属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东南部的九寨沟、松潘、茂县部分地区分属白水江流域和涪江流域。流域内山高坡陡,特别是涪江流域的松潘、茂县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雨量丰沛。涪江上游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以变质岩为主,其次为古生代碳酸岩及碎屑岩。松潘县木瓜墩以上河段处于松平地震区,地震基本烈度在Ⅷ度以上。

本流域内气候受地形影响,上游盆地边缘以北,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程在3000m以上,受西北寒流影响比较显著,气温低、少雨,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下,多年平均气温为11-16℃。境内主要经济来源以农牧收入为主,有小水电、小型工业等。

本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重点是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采取引、提、蓄等中小型为主、微型为辅的多种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解决城乡供水安全及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问题;切实加强牧区水利建没,发展一大批高效优质饲草料基地;通过新建九寨沟保化郭元水利工程及广阔的饲草地灌溉工程,配合众多的小型引水、提水工程,解决农田和饲草料基地的灌溉。发展适合地方和农村办电的嘉陵江支流的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重点江河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自身抗洪能力,确保重点城镇的防洪安全。

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治理“三化”草地,实现坡耕地梯地(田)化,提高蓄水保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加强对各水源区水质保护,加强对区域中小河流的监测管理。

7.2.3 长江流域大渡河区

阿坝州大渡灌区位于大渡河流域的上游,涵盖阿坝、马尔康、壤塘、金川和小金等县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幅员面积3.4113万km2,占阿坝州总面积的40.51%,境内干流河长292km,平均比降2.18‰,落差2788m。该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缘与四川盆地西部的过度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面为崇山峻岭包围,高程一般在2000m以上,均属高山峡谷区。区内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金川县为28.9℃,日照时间长,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00-650mm之间,冬季较严寒。该区农业以粮食为主,耕地50.3541万亩,全属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薯类、豆类等,一年一季,产量一般;经济林木方面,盛产苹果、雪梨、花椒、核桃等以及其它一些农副产品。

大渡河流域洪水暴发频繁,该区应采用以建设堤防工程为主的防洪方针,启动大渡河、绰斯甲河(即杜柯河)、脚木足河等河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安排防洪抢险措施,建立健全流域防洪抢险预警预报系统,同时加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山地水土流失灾害的预警、防治和山溪沟治理,修复并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大渡河区水资源丰沛,水资源总量211.53亿m3,人均水资源量达 6.5万m3,沿河城镇、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两岸,该区的城镇供水及农业用水水源主要为支流。该区应重点解决区域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通过对已有引水渠堰的续建配套,并拟新建金川崇化水利工程、小金抚美达日水利工程,配合河谷两岸支流和当地众多的小型引水水利工程,保证城乡生产生活和灌溉供水。该区应积极利用有利水资源条件,发展适合地方和农村办电的大渡河支流的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以点带面,辐射全州。

努力调整农、林、牧结构,扩大林草植被,搞好植树造林,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护岸、护坡林。加快牧区水利投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和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对各水源区水质保护,加强对区域中小河流的监测管理。

7.2.4 黄河流域白黑河区

阿坝州黄河流域主要为黑、白河水系,即红军长征时经过的草地,位于阿坝州北部边境黄河上游采日玛至玛曲间右岸地区,西北与甘肃、青海隔河相望,东与白龙江、白水江分水,南与岷江水系相连,包括若尔盖、红原县的大部及阿坝、松潘县的部分乡,流域面积1.6228万km2,占阿坝州总面积的19.27%。

该区是阿坝州主要的牧区。本区属丘状高原地貌,海拔高程3000-4500m,相对高差50-100m。境内属季风高原气候,常年无夏,冬季严寒,干燥少雨,多大风。黑河若尔盖无绝对的无霜期,白河红原多年平均无霜期仅31天,多年平均气温1℃,7月份均温11℃,1月份均温-1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深719.3mm,降水量121.5亿m3,但90%集中在5-10月。

该区以牧业为主,耕地仅1.9万亩,全属旱地,耕作粗放,生产落后,主要种植油菜、饲料,其次是青稞、甜菜、豆菜等,一年一季,产量较低。牧地面积1119万亩,其中水浇地3.71万亩,主要种植禾科、莎草科和杂类草等。牲畜以牛羊养殖为主。经济来源以牧业收入为主。工业有电力、农机修造、乳制品、乡镇工业等。若尔盖制革厂、奶粉厂、红原奶粉厂是区内主要工业,也是阿坝州的重点产地。

该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47.6亿m3,由于人口稀少, 主要从事牧业,耕地不多,加之降雨季节与农作物生产期基本适应。

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重点是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采取引、提、蓄等中小型为主、微型为辅的多种水利工程建设方式,解决城乡供水安全及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问题;切实加强牧区水利建设,发展一大批高效优质饲草料基地;通过新建若尔盖铁布巴西、阿坝县中阿坝水利工程,以及实施阿坝、若尔盖、红原三个牧区水利项目建设广阔的饲草地灌溉工程,配合众多的小型引水、提水工程,解决农田和饲草料基地的灌溉。发展适合地方和农村办电的黄河流域白黑水系的小水电,实现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重点江河沿岸的堤防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自身抗洪能力,确保重点城镇的防洪安全。

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治理“三化”草地,实现坡耕地梯地(田)化,提高蓄水保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加强对各水源区水质保护,加强对区域中小河流的监测管理。

7.3 水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2010年5月6日国家发改委会议精神及5月26日下发的《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水源工程建设工作的意见》,阿坝州黑水县和阿坝县被水利部和长江委确定纳入100个县水源工程重点县。为此本次规划在黑水县和阿坝县新建提引水工程6处,解决1.13万人的城镇供水,8800人的农村人饮;发展灌溉面积11.7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项目估算总投资1.9957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0.63亿元。十二五”期间重点水源工程规划情况见表7-1。

7.3.1 水资源管理

1.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900万元,用于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阿坝州主要河流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完善《阿坝州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完成阿坝州水功能区划分和确界立碑等工作,开展并完成全州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工作,实施寿溪河映秀段、岷江汶川威州城区段、黑水河芦花段、岷江松潘静安城区段、大渡河马尔康城区段、大渡河金川城区段、大渡河小金城区段等的河道清淤、面污染源治理、排污口治理工程,在河道源头区或者重要城镇河段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一批水源涵养工程。

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岷江、大渡河、嘉陵江、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涉及的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建立水资源保护碑;在取水水源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现有植被,同时并种树、种草、扩大植被面积。加强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源,确保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加强水功能区划。阿坝州内的河流水系除红原、若尔盖以及阿坝县有部分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为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州内的主要河流有岷江、嘉陵江、大渡河、黄河流域白黑河等。由于历史原因,区域主要对500 km2以上的河流进行水功能区划,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应逐步对全州300 km2的河流进行水功能区划。


表7-1  阿坝州“十二五”期间重点水源工程规划统计表

工程名称

所在行政区

建设地点

所在水系

工程任务

效益指标(单位:万人、万亩)

估算总投资(亿元)

"十二五"预计完成投资(亿元)

解决城镇供水

解决农村人饮

发展灌溉面积

改善灌溉面积

小计





1.13

0.88

11.78

1

1.9957

0.6300

沙石多乡引水工程

黑水县

沙石多乡

岷江黑水河

供水、灌溉

0.03


0.25


0.0580

0.0000

红岩乡引水工程

黑水县

红岩乡

岷江黑水河

供水、灌溉

0.04

0.11

0.6


0.1574

0.1100

木苏乡引水工程

黑水县

木苏乡

岷江黑水河

供水、灌溉

0.04

0.04

0.63


0.1567


色尔古乡引水工程

黑水县

色尔古乡

岷江黑水河

供水、灌溉

0.05

0.03

0.16


0.0464


知木林乡引水工程

黑水县

知木林乡

岷江小黑水河

供水、灌溉

0.03

0.1

0.54


0.1422


芦花镇引水工程

黑水县

芦花镇

岷江黑水河

供水、灌溉

0.79

0.08

0.6


0.2350


甲尔多引水工程

阿坝县

甲尔多乡、各莫乡

长江阿曲河

供水、灌溉

0.15

0.52

9

1

1.2000

0.5200


2 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州拟建设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计划投资2900万元,主要用于全州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出台规范性文件,配备水资源管理执法工具,培训执法人员。

二是计划投资2652万元, 主要用于阿坝州及各县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建成社会用水户监测点164个,水电站监测点100个,水源地监测点28个,入河排污口监测点18个,河流控制断面17个,水功能区监测点14个。

三是计划投资11140万元,主要用于工作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购置。其中:建设阿坝州及县水务局信息系统,估算投资2800万元;水文站网改造与建设,估算投资590万元;水利应急管理设施2500万元;水利科技基础设施估算投资5250万元。

7.3.2 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

根据《四川省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阿坝州主要为四川省重点预防保护区。该区工作的重点是封山育林,退耕还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宜农则农,禁止天然林砍伐和乱垦土地与过牧。加速水土保持林(草)建设,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保护林草植被,涵养水源。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为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阿坝州“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建设生态阿坝”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在重点流域区域,计划完成900km2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拟实施主要项目如下:

7.4 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坡耕地整治、人工林草种植,增加林草覆盖率,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人工林草措施主要利用坡度较大的耕地、荒地和未利用的土地,开展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适当发展经果林。全州规划采取人工实施林草措施面积共900km2。其中:坡耕地整治10km2,人工林草措施630 km2,生态修复260 km2

阿坝州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包括新建塘堰、谷坊、蓄水池、沉沙凼、排灌沟渠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这些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将起到蓄水保水,防治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准面,拦蓄坡面降雨径流,减轻或制止土壤侵蚀,拦蓄泥沙起到重要的作用。

阿坝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布局详见表7-2。

按照阿坝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进行投资匡算,“十二五”期间全州小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2.9223亿元,年均投资0.5845亿元。


表7.2   阿坝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布局表

项目

总面积

坡耕地整治措施

人工实施林草措施

生态自然修复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蓄水池

塘堰

沉沙池

排灌渠

拦沙坝

谷坊

田间道路

(km2)

(km2)

(km2)

(km2)

(km2)

(口)

(座)

(个)

(km)

(座)

(座)

(km)

阿坝州

900

10

630

260

35

0

0

17

2

0

0


7.5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按照《四川省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阿坝州将在已有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基础上,增设1个监测分站,根据流域水土流失分区及重点工程布局情况,规划新建汶川、理县、茂县、九寨沟、松潘县等5个县的监测点和能力,加强汶川桑坪点和红原2个监测点。通过监测站网建设,采用遥感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水土流失相关数据监测,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数据统一入库,实现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提供准确数据,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决策提供支持。

根据每个站点投资进行匡算,“十二五”期间全州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总投资0.0407亿元,年均投资0.0081亿元。

7.5.1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国家、地、市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力争达到98%,其中85%以上实现“三同时”;地方中、小型开发建设项目编报率达到90%以上,其中80%以上实现“三同时”。健全地方配套法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起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巩固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成果,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封禁,建立生态修复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第四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工作。

在全州开展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试点工作,五年13个县,每个县10万元。

根据每县每年10万元投资进行匡算,“十二五”期间全州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总投资0.065亿元,年均投资0.013亿元。

7.5.2 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利的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 立足于培养人才,加快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 努力吸引人才,不断吸纳内地水利专业人才到阿坝州内工作;

3. 合理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 改革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5. 改革人才管理制度,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

6.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

7. 要大力培养热心阿坝水利事业的年轻的科技人员,要在水利科技上,培养出阿坝州自己的水利专家。

通过上述措施,到2012年,使全州水利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总量达到420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高级人才为27人,中级人才为80人,初级人才为90人。到2015年,基本形成符合现代水利建设需要的水利人才培养、使用、管理体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与我州水利事业跨越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水利人才队伍,初步完成水利系统的人才结构调整,人才总量达到530人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中的高级人才为33人,中级人才为120人,初级人才为150人。


第八章 其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8.1 高原湿地恢复与保护

高原湿地主要分布于阿坝州的西北部,包括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松潘县、九寨沟县的部分地区,对长江、黄河的水源涵养起着重大作用,是一种生态的纽带,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应采取以下规划措施:

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湿地保护方面的执法体系建设,制定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的实施方案,严格管护好现有的湿地资源,积极争取纳入国家“三江源湿地”建设范围。

重点开展若尔盖湿地生态恢复,对现存的湿地区域,应限制放牧、修路,禁止采矿,在重点区域及自然保护区内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和采挖野生植物的一切破坏性活动,禁止一切破坏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工程性活动,迁出居民。对现存湿地周边区域,应限制工程性活动,禁止围沼造地、挖沟排水,禁止以纯经济利益为目的开采泥炭。对湿地周边区域应有计划的实施退牧还沼,恢复部份退化的湿地,重点是人工挖沟排水疏干的沼泽区域。恢复泥炭挖掘迹地。对已萎缩和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如填沟堵水等,先使这些区域蓄水,让干枯的湖塘等蓄水,然后逐步让其恢复原有的生态。进行交通道路建设设计时,应避开低洼处沼泽湿地,防止破坏沼泽泥炭层整体含水结构。在湿地恢复与重建时,应配套采取相应的人畜卫生防疫措施。应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对沼泽产生新的破坏。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应进行认真的勘查、设计,选择低洼、易积水恢复、工程量小而效果显著、无定居点或定居人口少、不会引起新的破坏的地方,并以人工作业为主,尽可能避免使用重型机械。恢复泥炭挖掘迹地,采取自然封育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规划完成面积3000平方公里的湿地整治恢复,使湿地作为黄河及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功能得以持久的发挥其生态功能。

8.2 大渡河流域生态屏障型林业建设

该区地处阿坝州大渡河水系的源头,属高山峡谷地区,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为水源涵养林,是阿坝州高山峡谷区和高原区的过渡地带,森林树种多样,伴生树种丰富,野生植物种类较多。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高半山以半农半牧为主。

对小金县、金川县、马尔康县、红原县等区域森林植被应大力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努力培植资源,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提高造林成效,建设生态屏障型林,维护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充分发挥其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及阿坝州双江口电站的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成为中下游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发展野生植物培育繁殖业和林下资源精深加工业,发展庭园经济、森林药材业、森林食品等,促进产业规模经营,保护和发展好现有生态系统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3 岷江上游森林恢复

岷江流域上游包括松潘县、黑水县以及茂县、理县、汶川县的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多样,岷江冷杉林、紫果云杉林、油松林、辽东栎林等植被交替分布,有许多生态特性完好的植被小区,动物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带。汶川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是灾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地区。

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筛选植被快速恢复重建适宜乡土物种,构建植被恢复重建模式,沿海拔梯度建立河谷灌丛、中山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以及高寒草甸植被实施恢复重建;震后关键交通道路沿线,风景名胜区、堰塞湖、主要河流河堤护坡地段等关键核心地段重点优先恢复,其它地区以自然恢复为主。至2015年示范恢复面积2万亩,促进岷江上游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恢复。同时结合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合理规划,科学经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8.4 “三化”草地综合治理

阿坝州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牧区五县(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松潘县)和半农半牧区县的高山。根据阿坝州草原保护与建设“十一五”规划及川西北草原沙化治理规划,在生态州建设期间重点在阿坝县、红原县的瓦切乡、若尔盖县的辖曼乡、阿西乡、麦溪乡、嫩洼乡、壤塘等县加大草地退化、沙化治理力度。

紧紧围绕执法监督、监测预警、防火防灾三大核心职能,以健全体系、完善功能、强化服务为目标,按照配置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服务到位的原则,切实加强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装备精良的草原保护队伍。对超载区进行控制,加强草场监理及草原工作体系建设,维护草原生态安全。建立完善州、县、乡草原监理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和轮牧休牧禁牧制度,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针对持续超载放牧的现象或行为,建立计划外出栏牲畜激励机制,按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办法实施处罚。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高产优质牧草;进行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要避开陡坡、泥炭沼泽地、潜在沙化草地等敏感区段。大力建设饲草饲料基地,开发适合高原牧区牲畜营养需要的饲草饲料产品,提高草食牲畜饲养水平和生产性能,加快草业发展,减轻草地压力。

加快沙化、退化草地的综合治理,遏制沙化土地扩张,沙化草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单一的防治措施难以奏效,必须综合防治,标本兼治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一是对治理区实施围栏封育,利用作物稿秆如油菜秆、青稞秆、牧草秆等,按1×1米 ,2×2米 ,4×4米的规格埋植沙障,在风口和迎风面沙地采用1×1米 ,在较为平坦的沙地上采用2×2米,背风面沙地采用 4×4米 的规格进行埋植,起到物理固沙的作用。二是以适生草本植物为先锋植被,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混播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多年生牧草,如垂穗披碱草、老芒麦、鹅观草、羊茅、草地早熟禾等,同时扦插栽植高山红柳的,逐步恢复草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最终达到生物防沙治沙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施肥、灌溉、补播和管护,草原沙化治理区实行禁牧,对周边退化草原实行休牧,防止草原沙化的不断扩大和蔓延

综合防治草原鼠虫害,加大灭鼠力度。一方面,逐步完善鼠害综合防治措施,优化防治技术,并进一步改进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为辅,结合围栏封育、补播、施肥、除杂等生态防治技术的组合运用,注重安全和环保,完善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持续控制技术。维持生态平衡,抑制害鼠种群密度。另一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可增加积水面积,提高地下水位,在一定范围内可有效抑制鼠虫害。

加强草原防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和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协作联防,加强火源管理,加强隐患排查,加强应急值守。

对湿地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草地应逐步禁牧。对与湿地水源涵养关系重大的草地,实行封闭保护,严禁放牧、筑路、开矿和开展工程建设。

配合实施牧区草场保护及“三化”草地治理项目,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现状,提高抗灾能力,加速生产力的转换,增加牧民收入,减轻草原和湿地压力。

8.4.1支撑项目(藏区项目):

1、阿坝州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建设规模和内容:草原围栏,退化草原补播改良,人工饲草地和舍饲棚圈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国家下达退牧还草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和建设资金计划为准),项目计划总投资249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600万元,地方配套3300万元。(目前省未对各年度分解。)

2、阿坝州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建设规模和内容:州、县草原防火指挥中心(物资站)3个;建草原生态预警监测点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60万元,地方配套180万元。(目前省未对各年度分解)。


?